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pg电子竞技平台

发布日期:2024-03-20 14:27 来源:黄石发布    

3月14日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

“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系列新闻发布会

第五场(黄石专场)发布会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

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发布会

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加快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

为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提供坚实支撑

3月1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之凌表示,2024年我市将持续放大“四港联动、多式联运”优势,进一步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等开放平台能级,充分发挥综保区对外开放作用,积极打造全国矿产品储运基地和区域性工业共享平台,推动以港建枢、以枢促产、以产兴城,加快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为建设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提供坚实支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把其作为湖北打造内陆“新沿海”的重要抓手来推进,明确要求黄石发挥黄石新港深水港的独特优势,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更好服务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近年来,我市严格对标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以打造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为目标,大力推进黄石新港“亿吨大港”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建成长江中游首条多式联运示范线路,极大提升了交通转换的效率和能级;积极鼓励航运企业开通日本、韩国等地近洋国际直航航线,与舟山港等国家级重点港口合作,打通了“江海直达 铁水联运”等通道,实现了铁路“门到港、门到企”。同时,全市公路网密度不断提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2个百分点,干线路网高等级率全省第5。我市加快建设对接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的“三条快速路”,着力构建高速公路、快速路、普通公路畅通衔接的现代化路网体系,实现城区20分钟到花湖机场、县域1个小时到武汉,进一步发挥黄石公路港、铁路港、长江水运港和空港“四港联动”的优势,有力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产业集聚发展。



有力降低综合物流成本。通过整合铁路、水运等物流资源,有效降低货物中转损耗,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货物由沿海港口通过长江到达黄石转运到川渝地区,如果使用黄石铁水联运新通道,与全程水路运输相比,运输距离减少170公里,时间缩短130小时,效率提升36.1%;与全程铁路运输相比,运输成本减少1187元/标箱,下降14.13%,铁路运输和水运优势在黄石形成了组合集成效应。

有力支撑供应链平台建设。黄石新港与沿海舟山港、洋山港等港口通过战略合作,形成了“江海直达”有效联动的模式。目前,我市围绕铜等主导产业搭建了三大供应链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平台资源,推动各类物流和供应合作,直接降本增效,去年供应链平台营收142亿元,极大改善了铜精深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提升了发展能级。

有力带动临港产业发展。黄石新港总规划面积达到182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4个超百万吨货物中转能力的综合物流园区,聚集了宝武钢铁、弘盛铜业、新兴管业、湖北优科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弘盛铜业,去年投产达产后,当年实现产值269亿元,成为全省去年最大的工业增长点。




持续发挥口岸功能作用

更好促进黄石外向型经济发展

“黄石经济的发展始终与提升开放能级血脉相连,自1993年国务院批准黄石港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以来,黄石对外开放工作进入快车道,这其中口岸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谈国华表示,将乘势而上,持续完善口岸功能、发挥口岸优势,激发口岸经济新动能。

完善口岸功能。近年来,我市先后获批保税物流中心、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湖北自贸区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2023年综保区正式封关运营。今年我们还将积极申报铜精矿混矿试点、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资质,持续完善口岸功能。



发挥口岸作用。发挥新港作用,黄石新港是口岸重要载体,累计投资超过60亿,吞吐能力达亿吨。要加密固定班轮,更好服务企业。要巩固近洋直航,扩大国际直航业务。发挥多式联运作用,用好黄-蓉、黄-渝多式联运铁路专线,让更多的货物进出黄石口岸。用好综保区平台作用,突出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重点,强化招商引资,产业支撑,运营见效,力争综保区进出口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发挥好跨境电商综试区作用,完善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建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力争全年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10亿元以上。用好黄石联动创新发展区政策红利,改革推广一批试点经验。用好粮食口岸作用,实现更多粮食在黄石上岸。口岸货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同比增长10%以上。



优化口岸服务。加大口岸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推进粮食口岸配套设施、新港四期、多式联运物流园等重点口岸项目建设。优化通关服务,以黄石综保区dstp数据贸易平台为切入点,对接中国(湖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通关无纸化、“先放后检”、出口海外仓、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等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通关效率。加大“三减”力度,推进口岸提速降费,2024年争取再降费10%。




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

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红霞表示,黄石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核心位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科技 人才 产业 金融”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黄石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创新能力蝉联全国“双百强”、实现“双进位”。连续13年荣获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市。现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省创新型产业集群3个,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8.8%、全省第1。



产业创新动能不断集蓄。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313家、高新技术企业765家,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独角兽企业1家、是武汉市外唯一一家。省重点实验室12家、位居全省第2;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家,位居全省前列。探索出“两园联动、两个闭环”2.0版科创飞地新模式,武汉、上海、深圳科创飞地与黄石科技城实现高效联动。现有省级大学科技园2家,武汉大学、武创院等8所高校院所入驻黄石大学科技园,高校院所在县(市、区)实现全覆盖。

产业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聚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型企业,设立人才基金、科汇基金并高效运作。实施“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每年选派近30名博士赴企业全职工作。完善“投拨贷”联动体系,设立10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基金、5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健全“线上 线下”技术交易平台,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4.2亿元。



下一步,黄石将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贡献黄石力量。实施攻关提能行动,着力塑造产业创新新优势;实施主体提效行动,着力塑造企业创新活力新优势;实施平台提档行动,着力塑造创新平台体系新优势;实施人才提质行动,着力塑造科技人才新优势;实施生态提优行动,着力塑造创新生态新优势。




积极扩大有效益投资

推动黄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我市作为全省投资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改革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坚持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压舱石作用,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26个、增长8.7%,其中实施弘盛铜业、闻泰科技、智慧光子、华新亿吨机制砂等投资十亿元以上项目68个、增长25.9%,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汪国栋说,2024年,我市将认真落实市委奋进全省第一方阵、加快转型升级工作要求,紧扣“六个聚焦,六个打造”战略任务,持续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提高投资的效益、效率。



以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改革为总抓手,不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以“三库”建设做优项目生成,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优势,紧扣国家、省宏观政策导向、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目录库应录尽录、储备库应转尽转、实施库应入尽入”要求,科学开展总量和结构、项目选址和财力论证,推动项目前期向前端延伸,确保目录库、储备库总投资分别达到上年度投资规模的5倍和3倍以上。以优化审批带动项目建设提速,全面推行单一窗口改革,做到“六个一”(一表生成、一码管理、一图支撑、一库归集、一标到底、一套机制),连通“多规合一”、工程建设管理等平台,推动审批由“串联式”向“并联式”转变,实施“红黄绿”灯预警,实现全链条、全周期、全流程管理服务。以绩效评价推动科学决策,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竣工4个月内完成结算,7个月内完成决算。



以用好用活三项机制为主动力,持续营造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强化签约项目跟踪落地调度机制,加强项目前期推进协调服务,推动签约项目3个月内注册、开工项目6个月内入库,确保全年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400个以上。深化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坚持“双月开工、季度拉练”,确保新开工远大医药、诺德产业园、新港重科等亿元以上项目350个以上,竣工投产湖北优科、锐美精密铸造、闻泰科技二期等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优化项目包保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四大家”领导包保、“周末跑工地”,着力破解项目建设难点堵点,以148个省、市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各级各类项目同步建设、同步发力。

以对内挖潜和对上争取为着力点,全力以赴做好项目要素保障。落实项目用地保障,深入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增存挂钩,力争全年报批用地1.5万亩以上。落实项目用能保障,通过技改节能、降碳减排等方式,做好关键要素储备和集中调配,对投资2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实行全市统筹,保障优质项目需求。落实项目资金保障,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力争全年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2%以上。




擦亮特色文化名片

塑造历史文化名城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婷介绍,今年春节假期,黄石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旅游市场“开门红”。按照市委提出的“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旅游城市和武汉都市圈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工作部署,今年主要聚焦四个方面重点工作。

擦亮城市文化标识。我市将围绕以西塞山白鹭放歌、磁湖诗对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的矿冶文化,以龙港“小莫斯科”、南山村“小井冈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新采茶戏、西塞神舟会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自然与文化交融、工业与文化共生、历史与人文传承的城市文化内涵,持续提炼黄石城市文化品牌。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我市将通过数字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创新“旅游 ”融合新业态,开辟旅游品牌营销新路径,打造面向武汉都市圈旅游目的地。聚焦山水文化优势,依托东方山、仙岛湖、西塞山,打造山水旅游名城。聚焦工业文化优势,深入活化利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华新1907文化公园,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城市。聚焦生态农业优势,围绕“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样板带。聚焦体育强市优势,策划、承办“乒乓球 ”为代表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打造体旅融合示范区。聚焦健康资源,发挥医疗、中医养生资源富集和好山好水生态优势,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区。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系统推进市、县一体全域旅游规划,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培养,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景区互联、交通互通的线路。高标准建设景区内和周边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端度假酒店、青年旅舍、精品民宿建设,全面强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要素保障。

办好系列特色活动。我市按照政府统筹、引进市场主体具体实施的方式,安排12场主题活动,配套48场周活动,推进文旅体商融合发展,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和活力。同时,我们将采取“政策发力 活动助力”的方式,持续推出文旅大礼包,不断满足各类客群的新期待。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湖北工业重镇,我市将如何做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黄石答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斌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坚持熔旧铸新,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6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工业总量和增速均奋进全省第一方阵。

强化创新赋能,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入实施《黄石市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年行动方案》,每年开展重点研发项目200项以上,每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面形成以“用”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突出链式发展,畅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围绕搭建供应链、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闻泰科技、长城汽车、远大医药等头部企业为依托,突出抓好电子信息、汽车、医药等供应链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双向赋能、协同共赢。力争到2026年,全市冶金新材料等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产值突破4000亿元,供应链平台营收突破500亿元。



狠抓数智蝶变,点燃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以入选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力争到2026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各类示范企业50家以上,累计建成标杆应用场景300个以上,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300家。

加快绿色转型,擦亮新质生产力的鲜明底色。聚焦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推进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创建全国“无废城市”。狠抓绿色制造,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力争到2026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2%,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达到35家。

优化要素配置,塑造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东楚英才”计划,积极推行工业园区“标准地”出让模式,强化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以降低成本为核心,持续深化“双千”活动、企业家早餐会等服务机制,积极清理兑现政府承诺事项,打造有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良好营商环境。



网站地图